嘉立创3D打印-高品质快速增材制造服务.

金属打印件内部气孔多? 激光功率与扫描路径的调试指南

11 分享


金属3D打印件内部的气孔,就像藏在墙体里的空洞,看似微小却可能引发断裂、渗漏等严重问题。无论是航空航天的精密零件,还是医疗植入物,气孔率都是衡量质量的核心指标。其实,多数气孔问题都能通过优化激光功率和扫描路径来解决。本文将从原理到实操,为你详解调试方法,帮你打印出无气孔的高质量金属件。


一、先搞懂:金属打印气孔是怎么来的?


金属 3D 打印(以 SLM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为例)是通过激光逐层熔化金属粉末成型的。当粉末熔化不充分、气体没及时排出,就会形成气孔,主要有三种类型:


•未熔合气孔:激光功率不足,粉末只熔化表层,底层未完全融合,形成边缘不规则的气孔。


•气体滞留气孔:熔化池内的气体(如粉末吸附的水汽、保护气体)没来得及逸出,凝固后形成圆形小气孔。


•飞溅导致气孔:激光功率过高,粉末被剧烈气化飞溅,留下空洞。


这三种气孔中,70% 以上都能通过调整激光功率和扫描路径解决。


二、激光功率调试:找到 “熔化黄金区间”


激光功率是决定粉末熔化效果的核心参数,功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气孔,需精准把控。


(一)功率过低:从 “未熔合” 到 “完全熔化”


如果打印件截面观察到大量边缘粗糙的气孔,多是功率不足导致。调试步骤:


1.测试功率梯度:以钛合金为例,先按厂家推荐功率(如 150W)打印 5mm×5mm 的立方测试件,再依次增加 10W(160W、170W…)打印相同模型。


2.观察气孔变化: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截面,当功率从 150W 提升到 180W 时,未熔合气孔会明显减少;继续提升到 200W 时,气孔基本消失,此时的功率就是 “临界熔化功率”。


3.留有余地:实际打印时,在临界功率基础上增加 5%-10%(如 200W→210W),确保复杂结构处也能充分熔化。


(二)功率过高:避免 “过烧飞溅”


功率过高会让金属粉末瞬间气化,产生飞溅和气泡,调试关键是 “降功率 + 控速度”:


•降低功率密度:功率从 250W 降至 220W,同时将激光扫描速度从 1000mm/s 降至 800mm/s(功率密度 = 功率 / 速度,保持熔化能量稳定)。


•增加层厚:将层厚从 30μm 增至 50μm,减少单位面积的激光能量输入,避免局部过热。


•测试验证:打印带悬垂结构的测试件,若表面飞溅物减少,截面气孔率低于 0.5%,说明功率调整合适。


三、扫描路径优化:让气体 “有处可逃”


即使激光功率合适,不合理的扫描路径也会导致气体滞留。科学的路径设计能引导气体排出,减少气孔。


(一)基础路径:“分区 + 旋转” 减少重叠


•分区扫描:将每一层划分成 10mm×10mm 的小区域,每个区域独立扫描,避免大面积连续熔化导致的气体聚集。


•层间旋转:相邻两层的扫描方向旋转 60° 或 90°(如图 1),减少热应力集中的同时,让熔化池内的气体有更多通道逸出。例如,第一层沿 X 轴扫描,第二层沿 Y 轴,第三层沿 60° 方向,能使气孔率降低 40% 以上。


(二)复杂结构:针对性路径设计


•薄壁结构:采用 “轮廓优先” 路径,先扫描轮廓线(功率提高 10%),再填充内部(功率正常),确保边缘熔化充分,减少因边缘未熔合产生的气孔。


•悬垂结构(<45°):悬垂部分采用 “加密扫描”,将扫描线间距从 0.1mm 减至 0.08mm,增加熔化次数,让气体有足够时间排出。


•深孔 / 凹槽:在孔底或槽底采用 “螺旋向外” 的扫描路径,从中心向边缘熔化,引导气体向外侧逸出,避免在底部聚集形成气孔。


(三)扫描速度与间距配合


•速度与功率匹配:功率 180W 时,速度建议 800-1000mm/s,确保每毫米扫描线的能量输入稳定(能量密度 = 功率 / 速度,一般保持 0.15-0.25J/mm)。


•线间距优化:线间距过宽(>0.12mm)会导致熔化不连续,过窄(<0.08mm)会过热飞溅。通常线间距设为激光光斑直径的 60%-80%(如光斑 0.1mm,线间距 0.06-0.08mm)。


四、辅助调试技巧:从源头减少气孔


(一)粉末预处理不可少


金属粉末吸附的水汽、油污是气体来源之一:


•真空烘干:打印前将粉末在 80-120℃真空烘干 2-4 小时,钛合金粉末建议 120℃烘干 3 小时。


•筛分粉末:用 100-200 目筛网过滤粉末,去除大颗粒和团聚物,避免因颗粒过大导致的未熔合气孔。


(二)保护气体控制


•纯度与流量:使用 99.99% 的高纯度氩气或氮气,流量控制在 10-20L/min,确保打印舱内氧气含量<0.1%(氧气过高会导致氧化飞溅,产生气孔)。


•气流方向:让保护气体从激光入射端流向排烟口,形成稳定气流,及时带走熔化产生的烟尘和气体。


五、实战案例:从 “多孔” 到 “无孔” 的调试过程


某企业打印 316L 不锈钢齿轮时,内部气孔率达 5%,通过以下步骤调试后降至 0.3%:


1.功率调试:原功率 200W→提升至 220W,解决未熔合问题。


2.路径优化:采用 5mm×5mm 分区 + 60° 层间旋转,气体逸出通道更顺畅。


3.速度调整:扫描速度从 1200mm/s 降至 1000mm/s,线间距从 0.1mm 减至 0.08mm。


4.粉末处理:100℃真空烘干 3 小时,筛分后使用。


金属打印件的气孔问题,本质是 “激光能量” 与 “材料熔化 - 气体逸出” 节奏的匹配问题。通过梯度测试找到合适的激光功率,结合分区、旋转等扫描路径设计,再配合粉末预处理,就能大幅降低气孔率。记住,每次更换材料(如从钛合金换为不锈钢)或调整层厚,都需要重新测试参数 —— 精准调试,才能打印出无缺陷的金属件。


注意:此留言仅作为与客户日常交流之用,回复不是很及时,急切问题请联系我司工作人员处理!
0 / 500
共 0 条
  • 1

推荐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