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立创3D打印-高品质快速增材制造服务.

金属3D打印后处理全流程: 热处理表面抛光技术详解

443 分享


完成金属3D打印,并不等同于获得了可以直接使用的优质零件。就像刚开采出的矿石需要冶炼提纯,金属3D打印的 “毛坯” 件也必须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后处理工序,才能真正释放性能潜力、满足实际应用需求。从去除支撑结构到提升表面光洁度,从优化内部组织到增强防护性能,本文将为你全面解析金属3D打印后处理全流程,带你掌握提升零件品质的关键技术。


一、支撑结构去除:释放零件原始形态


在金属3D打印过程中,支撑结构用于固定悬空部分、分散热应力,但打印完成后必须将其去除。不同的打印工艺和零件结构,对应不同的去除方法。


(一)机械去除法


对于结构简单、支撑与主体连接较松散的零件,可采用钳子、锯条等工具手动拆除。操作时需小心控制力度,避免划伤零件表面。例如,打印小型金属支架,用尖嘴钳逐步夹断支撑与主体的连接部位,再用砂纸打磨残留痕迹。对于连接紧密的支撑,可使用线切割机床,利用细金属丝通过放电腐蚀原理精准切割,常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复杂零件的支撑去除。


(二)化学溶解法


针对一些难以机械去除的支撑结构,可选择化学溶解法。使用特定的腐蚀性溶液(如氢氧化钠溶液对铝合金支撑),将零件浸泡其中,使支撑材料逐渐溶解。此方法适用于复杂内腔结构的零件,但需严格控制浸泡时间,避免主体材料被过度腐蚀。溶解完成后,要用清水彻底冲洗零件,并进行干燥处理,防止残留溶液对零件造成二次损害。


二、热处理:改善内部组织结构与性能


热处理是金属3D打印后处理的核心环节,通过加热、保温、冷却等操作,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,从而优化其力学性能。


(一)退火处理


退火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零件内部的残余应力、降低硬度、提高塑性。将打印件加热至略低于其相变温度的区间(如碳钢退火温度一般在 600 - 700℃),保温一定时间(根据零件尺寸设定,通常 1 - 3 小时)后随炉缓慢冷却。退火后的零件,内部应力大幅降低,后续加工不易变形,且塑性提升便于进行机械加工或冷变形处理。


(二)正火处理


正火处理的加热温度比退火略高,保温后在空气中快速冷却。这种处理方式能细化晶粒、改善组织均匀性,提高零件的强度和韧性。例如,对于打印的中碳钢零件,正火处理后其抗拉强度可提升 10% - 15%,适用于对综合力学性能要求较高的机械零件。


(三)淬火与回火


淬火是将零件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,保温后迅速放入冷却液(如水、油)中冷却,使金属获得马氏体组织,显著提高硬度和耐磨性。但淬火后的零件脆性大,需要通过回火来降低脆性、调整硬度和韧性。回火分为低温回火(150 - 250℃)、中温回火(350 - 500℃)和高温回火(500 - 650℃),根据零件的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回火温度。例如,打印的模具零件经过淬火和低温回火后,表面硬度可达 HRC58 - 62,能有效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。


(四)时效处理


对于铝合金、钛合金等金属,时效处理可进一步强化材料性能。将零件加热到一定温度(如铝合金时效温度 150 - 200℃),保温数小时后冷却,使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析出并聚集,产生弥散强化效果。经过时效处理的铝合金零件,屈服强度可提升 20% - 30%,常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轻量化结构件。


三、表面抛光:提升外观与功能性


粗糙的打印表面不仅影响美观,还可能降低零件的耐腐蚀性、增加摩擦阻力。表面抛光通过去除材料表面的瑕疵和不平,获得理想的表面光洁度。


(一)机械抛光


1.研磨:使用不同粒度的砂纸、研磨膏,通过手工或机器对零件表面进行摩擦磨削。从粗粒度(如 80 目)砂纸开始去除较大的凸起和台阶,逐步更换到细粒度(如 2000 目)砂纸,使表面粗糙度不断降低。此方法适用于小型零件和局部抛光。


2.喷砂:利用高压空气将砂粒(如氧化铝、玻璃珠)喷射到零件表面,通过砂粒的冲击力去除杂质和粗糙层。喷砂后的表面呈均匀的哑光效果,可提高零件的表面附着力,常用于后续需要喷涂或电镀的零件预处理。


(二)化学抛光


将零件浸泡在化学抛光液中,利用化学反应溶解表面凸起部分,使表面平整光亮。化学抛光液根据金属材料不同而不同,如不锈钢抛光液主要成分包括磷酸、硫酸和硝酸。该方法适用于复杂形状零件的整体抛光,但抛光液具有腐蚀性,操作时需做好防护,使用后的废液也需妥善处理。


(三)电解抛光


电解抛光是利用电解原理,将零件作为阳极,浸入电解液中,通过电流作用使零件表面的微观凸起部分优先溶解,从而达到抛光效果。电解抛光能获得极高的表面光洁度(Ra 值可达 0.1μm 以下),常用于医疗器械、珠宝等对表面质量要求极高的领域。不过,电解抛光需要专业设备,且对电解液成分和电解参数控制要求严格。


四、涂层处理:赋予零件特殊性能


为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,金属 3D 打印零件常需要进行涂层处理,赋予其耐磨、防腐、绝缘等特殊性能。


(一)耐磨涂层


在金属零件表面涂覆碳化钨、陶瓷等耐磨材料,可显著提高其耐磨性。常见的涂覆方法有热喷涂(如等离子喷涂、火焰喷涂)和化学气相沉积(CVD)。例如,在打印的机械轴表面喷涂碳化钨涂层,可使轴的耐磨性提高 3 - 5 倍,延长使用寿命。


(二)防腐涂层


对于暴露在腐蚀性环境中的零件,如海洋工程设备零件,可喷涂环氧树脂、锌基涂层等防腐材料。喷涂前需对零件表面进行清洁和粗糙化处理,以增强涂层附着力。经过防腐涂层处理的零件,能有效抵御酸碱、盐雾等腐蚀介质的侵蚀,延长服役时间。


(三)绝缘涂层


在电子设备用金属零件表面涂覆绝缘漆(如聚酰亚胺漆),可实现电气绝缘功能。涂覆方式包括刷涂、喷涂和浸涂等,根据零件尺寸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方法。绝缘涂层的厚度和均匀性直接影响绝缘性能,需严格控制涂覆工艺参数。


五、质量检测:确保零件符合标准


完成上述处理后,还需对零件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,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。


(一)尺寸精度检测


使用游标卡尺、千分尺、三坐标测量仪等工具,测量零件的关键尺寸,与设计图纸对比,判断是否在公差范围内。三坐标测量仪能对复杂形状零件进行高精度测量,可检测出微米级的尺寸偏差。


(二)表面质量检测


通过目视检查、显微镜观察或表面粗糙度仪测量,评估零件的表面光洁度、是否存在裂纹、砂眼等缺陷。对于要求较高的零件,还可使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微观结构。


(三)力学性能检测


采用拉伸试验、硬度测试、冲击试验等方法,检测零件的强度、硬度、韧性等力学性能指标。例如,通过拉伸试验可获得零件的抗拉强度、屈服强度和伸长率等数据,判断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。


金属 3D 打印后处理是一个系统且精细的过程,每个环节都对最终零件的质量和性能起着关键作用。从支撑结构去除到质量检测,只有严格把控每一步工艺,才能将 3D 打印的金属零件从 “半成品” 转化为高质量的成品。无论是航空航天的精密部件,还是日常使用的功能性零件,掌握后处理全流程技术,都能让金属 3D 打印发挥更大的价值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后处理工艺也在持续创新,未来将为金属 3D 打印带来更多可能。


注意:此留言仅作为与客户日常交流之用,回复不是很及时,急切问题请联系我司工作人员处理!
0 / 500
共 0 条
  • 1

推荐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