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属3D打印后处理全流程: 热处理和抛光与表面强化技术
55 分享
当金属3D打印层层堆叠出零件的轮廓,这场制造之旅才刚刚过半。未经处理的打印件内部可能暗藏应力隐患,表面粗糙且性能有限,而热处理、抛光与表面强化等后处理工序,就像赋予零件 “二次生命” 的魔法,能让其性能与品质实现质的飞跃。接下来,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金属3D打印后处理全流程,掌握这些关键技术的操作要点。
一、热处理:优化零件内部结构与性能
(一)热处理的核心作用
在金属3D打印过程中,材料经历快速的熔化与冷却,这会导致零件内部产生不均匀的热应力,组织结构也不够致密,影响零件的力学性能。热处理通过加热、保温和冷却等操作,能够消除这些残余应力,细化晶粒,改善金属的组织结构,从而提升零件的强度、韧性、硬度等性能,使其更符合实际使用需求。
(二)常见热处理工艺详解
1.退火处理:将金属打印件加热到适当温度(不同金属材料温度不同,如碳钢退火温度一般在 600 - 700℃),保持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。退火可以有效消除零件内部的残余应力,降低硬度,提高塑性和韧性,便于后续的机械加工或冷变形处理。例如,对于因热应力导致硬度较高、难以加工的铝合金打印件,经过退火处理后,内部应力得到释放,加工难度大幅降低 。
2.正火处理:加热温度比退火略高,保温后在空气中快速冷却。正火能够细化晶粒,改善组织均匀性,提高零件的强度和韧性。以中碳钢打印件为例,正火处理后,其抗拉强度可提升 10% - 15%,适用于对综合力学性能要求较高的机械零件。
3.淬火与回火处理:淬火是将零件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,保温后迅速放入冷却液(如水、油)中冷却,使金属获得马氏体组织,显著提高硬度和耐磨性。但淬火后的零件脆性大,需要通过回火来降低脆性、调整硬度和韧性的平衡。回火分为低温回火(150 - 250℃)、中温回火(350 - 500℃)和高温回火(500 - 650℃),根据零件的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回火温度。例如,打印的模具零件经过淬火和低温回火后,表面硬度可达 HRC58 - 62,能有效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。
(三)热处理操作注意事项
热处理过程中,温度、时间和冷却速度的控制至关重要。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晶粒粗大,降低零件性能;温度过低则无法达到预期处理效果。保温时间不足,组织转变不充分;时间过长,会增加能耗和成本,还可能引起零件氧化。冷却速度也直接影响零件的组织结构和性能,需要根据材料特性和零件要求合理选择冷却液和冷却方式。
二、抛光:提升零件表面质量
(一)抛光的目的
金属 3D 打印零件表面通常较为粗糙,存在台阶效应、熔合不良等缺陷,这不仅影响外观,还可能降低零件的耐腐蚀性、增加摩擦阻力,影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。抛光的主要目的就是去除零件表面的瑕疵和不平,降低表面粗糙度,使零件表面更加光滑平整,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表面质量的要求。
(二)常见抛光方法及适用场景
1.机械抛光:使用砂纸、抛光轮等工具,通过机械摩擦去除零件表面的凸起。这种方法操作简单,成本低,但效率较低,适用于形状简单的零件。例如,对于小型金属饰品打印件,先用粗砂纸打磨去除明显的台阶,再用细砂纸和抛光膏进行精细抛光,可使表面达到镜面效果。
2.化学抛光:将零件浸入特定的化学溶液中,利用化学腐蚀作用溶解表面的微观凸起,使表面平整。化学抛光能处理复杂形状的零件,抛光后表面无划痕,但化学溶液有腐蚀性,需做好防护和废液处理。如不锈钢打印件的化学抛光,溶液中的氧化剂和酸会优先溶解表面微观凸起处的金属,从而实现表面平整。
3.电解抛光:在化学抛光的基础上,通过外加电场加速金属溶解过程。它能获得更高的表面光洁度,且对零件的尺寸影响小,常用于精密零件的抛光。例如,对于电子设备中的金属连接件打印件,电化学抛光可在保证尺寸精度的同时,使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。
4.喷砂抛光:利用高速砂流的冲击作用清理和粗化零件表面。喷砂能去除零件表面的杂质、氧化皮,同时使表面形成均匀的粗糙纹理,可用于改善零件的外观或为后续涂层处理做准备。比如,汽车发动机金属零件打印件喷砂后,表面更易附着防锈涂层。
(三)抛光操作要点
在进行抛光时,要根据零件的材料、形状、尺寸和表面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抛光方法。同时,要控制好抛光程度,过度抛光可能导致零件尺寸超差或表面性能下降。抛光过程中需不断测量表面粗糙度和尺寸,达到要求后及时停止。
三、表面强化:赋予零件特殊性能
(一)表面强化的意义
为了满足金属零件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特殊需求,如耐磨、防腐、抗氧化等,表面强化处理必不可少。通过在零件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强化层,可以显著提升零件的表面性能,延长其使用寿命,拓宽应用范围。
(二)常见表面强化技术
1.涂层技术:在金属零件表面涂覆一层耐磨、防腐或其他功能性涂层,如碳化钨涂层、陶瓷涂层、环氧树脂涂层等。常见的涂覆方法有热喷涂(如等离子喷涂、火焰喷涂)、化学气相沉积(CVD)、物理气相沉积(PVD)等。例如,在打印的机械轴表面喷涂碳化钨涂层,可使轴的耐磨性提高 3 - 5 倍,延长使用寿命。
2.表面硬化处理:通过渗碳、渗氮、淬火等工艺,使零件表面形成高硬度的硬化层。渗碳和渗氮能在不降低零件心部韧性的前提下,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;淬火处理则可直接提升表面硬度。例如,对于承受较大摩擦和磨损的齿轮打印件,经过渗碳淬火处理后,表面硬度大幅提高,而心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,有效提高了齿轮的使用寿命。
3.表面改性技术:利用激光、离子束等高能束流对零件表面进行处理,改变表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。激光表面处理可以细化晶粒、形成硬化层;离子注入能改善表面的耐磨性、耐腐蚀性和疲劳性能。这些技术常用于高端精密零件的表面强化。
金属 3D 打印的后处理是一个系统且精细的过程,热处理、抛光与表面强化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。只有严格把控这些后处理工序,才能将 3D 打印的金属零件从 “半成品” 转化为高质量的成品,充分发挥金属 3D 打印技术的优势。无论是航空航天领域的精密部件,还是日常工业生产中的实用零件,掌握这些后处理技术,都能让金属 3D 打印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-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