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立创3D打印-高品质快速增材制造服务.
嘉立创产业服务站群

金属3D打印气孔缺陷频发? 粉末特性与激光参数的关联性研究

242 分享


金属 3D 打印(尤其是SLM选区激光熔化技术)因能制造复杂结构零件,已成为航空航天、医疗植入等高端领域的核心技术。但气孔缺陷始终是制约其质量的 “顽疾”—— 零件内部的微小气孔会导致强度下降 30% 以上,甚至引发断裂、渗漏等致命故障。事实上,80% 的气孔缺陷都与粉末特性和激光参数的不匹配相关。本文将从原理到实操,拆解两者的关联性,为解决气孔问题提供系统性方案。


一、金属3D打印气孔的 3 大类型与成因


金属3D打印的气孔缺陷并非随机产生,而是粉末熔化过程中 “能量 - 材料 - 气体” 相互作用的结果,主要分为三类:


•未熔合气孔:粉末颗粒未被完全熔化,颗粒间残留空隙,形成边缘不规则的气孔。这类气孔多分布在层间或粉末堆积密集区,在显微镜下呈 “多边形”,是最常见的缺陷类型(约占气孔总量的 60%)。


•气体滞留气孔:熔化池中溶解的气体(如粉末吸附的水汽、保护气体)未及时逸出,凝固后形成圆形小气孔,直径通常<50μm,常见于高熔点金属(如钛合金、镍基高温合金)打印中。


•飞溅诱导气孔:激光功率过高导致粉末剧烈气化,飞溅的液滴脱离熔池后留下空洞,这类气孔周围常伴随 “飞溅痕迹”,多出现于激光扫描路径的拐角处。


二、粉末特性:决定气孔 “先天条件”


粉末是金属 3D 打印的 “原料”,其粒度、形状、流动性等特性直接影响激光熔化效果,是气孔产生的 “先天因素”。


(一)粒度分布:影响熔化均匀性


•过粗的粉末(D50>50μm):激光能量难以穿透颗粒核心,易形成未熔合气孔。例如不锈钢粉末 D50=60μm 时,若激光功率不足,颗粒仅表面熔化,内部残留空隙,气孔率可达 3%-5%。


•过细的粉末(D50<15μm):流动性差,易团聚形成 “粉末团”,激光照射时团块内部难以熔化,且细粉比表面积大,吸附的气体更多,易产生气体滞留气孔。


•最佳范围:多数金属材料(如钛合金、铝合金)的理想粒度为 15-45μm(D50=30μm),此时粉末既能均匀铺展,又能被激光充分熔化,气孔率可控制在 0.5% 以下。


(二)粉末形状与流动性:决定铺粉质量


•球形度低的粉末(如不规则棱角形):堆积密度低(<45%),颗粒间空隙大,激光熔化时难以填充,易形成未熔合气孔。例如雾化工艺不完善的钛合金粉末,球形度仅 0.7(理想值>0.85),打印后气孔率比高球形度粉末高 2 倍。


•流动性差的粉末:铺粉时易出现 “空洞” 或 “堆积不均”,导致局部粉末过量或不足。用霍尔流速计测试,流动性<25s/50g 的粉末(如潮湿的镍基粉末),铺粉层厚度偏差可达 ±5μm,直接引发气孔缺陷。


(三)粉末纯度:气体来源的关键


•含氧量过高(>0.15%):金属粉末(如钛、铝)易氧化形成氧化膜,激光熔化时氧化膜难以分解,阻碍颗粒融合,形成 “氧化夹杂型气孔”。例如 TC4 钛合金粉末含氧量 0.2% 时,打印件气孔率比 0.1% 的粉末高 40%。


•水分与挥发物:粉末吸潮(水分>0.05%)或含残留有机物,激光加热时会蒸发为气体,若未及时逸出,就会形成圆形气孔。存放超过 1 周的铝合金粉末,需在 120℃真空烘干 4 小时,否则气孔率会增加 1.5 倍。


三、激光参数:调控熔池行为的 “后天因素”


激光参数直接决定熔池的温度、流动性和气体逸出效率,与粉末特性需形成 “匹配关系”—— 同一种粉末用不同激光参数,气孔率可能相差 10 倍。


(一)激光功率与扫描速度:能量密度的核心


能量密度(E = 功率 / 速度)是关键指标,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气孔:


•能量密度不足(E<50J/mm²):熔池温度低(<金属熔点 + 200℃),粉末熔化不充分,形成未熔合气孔。例如 316L 不锈钢打印,E=40J/mm² 时,熔池仅能熔化表层粉末,内部残留大量空隙。


•能量密度过高(E>150J/mm²):熔池剧烈沸腾,金属蒸气飞溅,留下 “飞溅气孔”,同时过高温度会分解粉末中的氧化物,释放气体,增加气孔风险。


•匹配原则:根据粉末粒度调整能量密度 —— 粗粉(30-45μm)需更高 E(80-120J/mm²),细粉(15-30μm)用较低 E(60-100J/mm²)。例如 30μm 的 Inconel 718 粉末,E=90J/mm² 时气孔率最低(0.3%)。


(二)扫描策略:影响气体逸出路径


•扫描间距过大(>激光光斑直径的 80%):熔池重叠率低(<30%),相邻熔道间形成 “沟槽”,易残留未熔合气孔。光斑直径 0.1mm 时,扫描间距>0.08mm 会导致明显的 “间隔型气孔”。


•层间旋转角度不当:未采用旋转(0°)或旋转角度过小(<30°),会导致层间应力集中,同时气体逸出路径单一,易在固定位置聚集形成气孔。采用 60° 或 90° 层间旋转,可使气孔率降低 30%。


•边缘扫描优化:零件边缘激光功率需降低 10%-15%,避免 “过熔飞溅”。例如打印钛合金叶轮边缘时,功率从 200W 降至 180W,边缘气孔可减少 60%。


(三)光斑模式与离焦量


•高斯光斑中心能量过高:中心易飞溅,边缘能量不足,形成 “中心飞溅 + 边缘未熔” 的双重气孔。采用 “平顶光斑” 可使能量分布更均匀,气孔率降低 25%。


•离焦量偏差(±0.1mm):实际光斑直径与设计值不符,导致能量密度波动。例如设计离焦量 0mm(光斑 0.1mm),实际 + 0.2mm(光斑 0.14mm),能量密度下降 40%,直接引发未熔合气孔。


四、粉末与激光参数的关联性:匹配逻辑与优化步骤


粉末特性与激光参数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通过 “熔池能量 - 粉末熔化 - 气体逸出” 的链条相互影响,需按以下逻辑匹配:


(一)匹配公式:基于粉末粒度的能量密度计算


推荐公式:E(J/mm²)= k × D50(μm),其中 k 为材料系数(钛合金 k=3,不锈钢 k=2.5,铝合金 k=2)。


例:D50=30μm 的 TC4 钛合金粉末,E=3×30=90J/mm²,此时激光功率 200W 时,扫描速度 = 200/90≈2.2mm/s,可实现最佳熔化。


(二)分步优化流程


1.粉末预处理:检测粒度(D10/D50/D90)、球形度、含氧量,确保 D50=20-40μm、球形度>0.85、含氧量<0.15%,并真空烘干(120℃,4 小时)。


2.激光参数初设:按匹配公式设置能量密度,扫描间距 = 光斑直径 ×60%-70%,层间旋转 60°。


3.试打印与检测:打印 10mm×10mm×5mm 立方体,用 CT 扫描测气孔率,若>1%,则:


◦若以未熔合气孔为主:增加功率 5%-10%,或降低扫描速度 10%(提高能量密度)。


◦若以气体滞留气孔为主:减小扫描间距 5%(增加熔池重叠),或降低层厚 5μm(缩短气体逸出路径)。


◦若以飞溅气孔为主:降低功率 5%,或增加扫描速度 10%(降低能量密度)。


五、实战案例: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气孔控制


某企业用 SLM 技术打印 GH4169 镍基合金叶片(尺寸 150mm×50mm×30mm),初期气孔率高达 4.2%,无法满足疲劳强度要求。通过优化:


1.粉末调整:


◦原粉末:D50=55μm,球形度 0.78,含氧量 0.18%


◦优化后:选用 D50=35μm,球形度 0.88,含氧量 0.12% 的雾化粉末,流动性从 32s/50g 提升至 22s/50g。


1.激光参数匹配:


◦原参数:功率 280W,速度 1000mm/s(E=280J/mm²),扫描间距 0.12mm


◦优化后:功率 250W,速度 800mm/s(E=312.5J/mm²),扫描间距 0.08mm(光斑 0.1mm,重叠率 20%),层间旋转 60°。


1.效果:气孔率降至 0.3%,疲劳强度从 350MPa 提升至 520MPa,满足航空标准。


六、避坑指南:减少气孔的 6 个关键提醒


1.粉末储存不当:暴露在湿度>40% 的环境中,需用密封罐 + 干燥剂存放,开封后 48 小时内用完,否则需重新烘干。


2.忽视粉末回收次数:回收超过 5 次的粉末,粒度分布会变宽(细粉增多),需筛分后与新粉按 3:7 混合使用。


3.激光头污染:镜片有油污或划痕会导致能量衰减,每周需用无水乙醇清洁,确保透光率>95%。


4.保护气体纯度不足:氩气纯度<99.999% 时,熔池易吸入杂质气体,需定期检测,纯度不够立即更换气瓶。


5.扫描路径未避开尖角:零件尖角处易过热飞溅,需在切片软件中设置 “圆角过渡”,或降低尖角区域功率 10%。


6.未做打印前预热:粉末床预热不足(<100℃)会导致熔池冷却过快,气体来不及逸出,建议预热至 150-200℃(根据材料调整)。


金属3D打印的气孔缺陷,本质是 “粉末特性决定熔化基础,激光参数决定熔池行为” 的协同结果。通过控制粉末粒度在 15-45μm、球形度>0.85,匹配对应的能量密度(60-120J/mm²)和扫描策略,再配合严格的预处理与检测,就能将气孔率稳定控制在 0.5% 以下。记住:气孔控制没有 “万能参数”,只有 “粉末与激光的精准匹配”—— 这正是金属 3D 打印的技术核心所在。


注意:此留言仅作为与客户日常交流之用,回复不是很及时,急切问题请联系我司工作人员处理!
0 / 500
共 0 条
  • 1

推荐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