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分享
金属 3D 打印(如 SLM、DMLS)的零件刚从设备取出时,更像 “带瑕疵的半成品”—— 表面有未熔化的粉末颗粒、层间纹路,内部还藏着肉眼看不见的内应力,直接使用容易出现开裂、磨损快等问题。而打磨和热处理这两项后处理,就像给零件 “做康复训练”,能让性能提升 50% 以上,从 “能用” 变成 “耐用”。
很多用户觉得 “打印完就够了”,忽略后处理,结果零件用几天就坏;也有人盲目打磨导致尺寸超标,或热处理参数错误让零件报废。本文从 “打磨提升外观与耐磨性”“热处理消除应力与增强强度” 两个核心,拆解具体操作方法、材料适配要点和避坑技巧,让你花最少时间,把金属 3D 打印零件的性能拉满。
金属 3D 打印零件的表面粗糙度通常在 Ra12.5-25μm(类似砂纸质感),不仅影响美观,还会导致磨损加快(粗糙表面易藏污垢、摩擦系数大)。通过科学打磨,能让表面粗糙度降至 Ra0.8-3.2μm,同时提升耐磨性和密封性。
不同打磨阶段需要不同工具,盲目用粗砂纸会刮伤零件,用细砂纸又效率太低,按 “粗磨→细磨→精磨” 选工具:
打磨阶段 | 工具类型 | 作用 | 适用场景 |
粗磨 | 砂轮片(80-120 目)、角磨机 | 去除表面凸起粉末、支撑残留 | 刚打印完的零件,表面有明显毛刺 |
细磨 | 砂纸(240-600 目)、砂带机 | 消除粗磨划痕,降低表面粗糙度 | 粗磨后有明显纹路,需进一步细化 |
精磨 | 砂纸(800-1200 目)、抛光轮 | 让表面呈镜面或哑光,提升美观 | 对外观有要求的零件(如医疗植入物、仪器外壳) |
• 材料适配提醒:
◦ 钛合金(TC4):硬度高(HV300-350),选碳化硅砂纸(比普通砂纸耐磨 3 倍),避免砂纸快速磨损;
◦ 不锈钢(316L):易生锈,打磨时用湿磨(蘸肥皂水),减少金属粉末残留导致的氧化;
◦ 工具推荐:新手用 “手持打磨机”(带调速功能,约 200 元),转速调至 3000-5000 转 / 分钟,比手动打磨效率高 5 倍。
打磨的核心是 “循序渐进”,跳过中间步骤会导致表面不平整,甚至刮伤零件,按以下 3 步操作:
1. 粗磨:快速去除缺陷(关键 10 分钟)
◦ 重点处理支撑残留和表面凸起:用角磨机装 80 目砂轮片,沿零件表面平行方向打磨(别垂直按压,力度轻到 “砂轮片刚好接触零件”),支撑残留处先磨掉根部,再慢慢修平,避免磨伤零件本体;
◦ 注意:粗磨只磨 “多余部分”,比如支撑残留、边缘毛刺,别过度打磨功能面(如安装孔、密封面),否则会导致尺寸偏差(如 φ10mm 的孔,磨成 φ9.8mm 就装不上);
◦ 案例:不锈钢 316L 齿轮零件,粗磨前表面有 0.3mm 凸起粉末,用 120 目砂轮片磨 5 分钟后,凸起完全去除,表面粗糙度从 Ra25μm 降至 Ra12.5μm。
1. 细磨:消除划痕,细化表面(核心 30 分钟)
◦ 用 240 目砂纸沿粗磨划痕的垂直方向打磨(交叉打磨能更彻底消除划痕),力度比粗磨轻 1/2(如握笔力度),每磨 30 秒清理一次零件表面粉末,观察划痕是否消除;
◦ 划痕消失后,换 400 目砂纸重复操作,再换 600 目砂纸,此时表面粗糙度能降至 Ra3.2-6.3μm,用手摸无明显颗粒感;
◦ 避坑点:打磨曲面零件(如医疗植入物的球形头部)时,用 “海绵砂纸”(柔韧性好,能贴合曲面),别用硬砂纸,否则会磨出平面,影响零件精度。
1. 精磨:提升美观与耐磨性(可选,按需操作)
◦ 若需要镜面效果(如仪器外壳):用 800 目砂纸湿磨(蘸清水),再换 1200 目砂纸,最后用抛光轮(蘸抛光膏,如氧化铝抛光膏)抛光,转速调至 8000 转 / 分钟,抛光 5-10 分钟,表面粗糙度可达 Ra0.8μm,像镜子一样反光;
◦ 若只需哑光效果(如机械零件):用 800 目砂纸干磨即可,无需抛光,既能提升耐磨性,又避免镜面易留指纹的问题;
◦ 效果验证:精磨后的钛合金零件,耐磨性提升 40%(摩擦系数从 0.6 降至 0.36),在相同使用频率下,使用寿命从 300 小时延长到 420 小时。
1. 用粗砂纸直接精磨:80 目砂纸的划痕太深,后续用 1200 目砂纸也无法消除,导致表面坑洼不平;
2. 打磨力度过大:新手怕磨不掉划痕,用力按压砂纸,结果零件尺寸超差(如 10mm 厚的零件,磨成 9.5mm),必须轻力度、多遍数;
3. 不锈钢零件干磨后不清理:干磨产生的不锈钢粉末残留,会导致零件生锈,磨完后必须用酒精棉片擦干净,再涂一层防锈油。
金属 3D 打印是 “局部熔化 - 快速冷却” 的过程,零件内部会产生巨大内应力(如钛合金零件冷却时内应力可达 600MPa,超过材料屈服强度),若不消除,使用中容易开裂、变形。热处理能通过 “加热 - 保温 - 冷却”,释放内应力,同时调整零件的金相组织,提升强度、硬度等性能。
不同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差异大,选错工艺会导致零件性能下降(如不锈钢过度加热会变软),以下 4 种是最常用的工艺:
1. 去应力退火:消除内应力,防止开裂(通用工艺)
◦ 原理:将零件加热到 “低于相变温度” 的温度,保温一段时间,让内应力缓慢释放,再随炉冷却;
◦ 适配材料:所有金属(钛合金、不锈钢、高温合金),是最基础的热处理工艺;
◦ 参数设置:
材料类型 | 加热温度 | 保温时间 | 冷却方式 | 效果 |
钛合金(TC4) | 650-700℃ | 2-3 小时 | 随炉冷却至 200℃后空冷 | 内应力降低 70%-80%,避免开裂 |
不锈钢(316L) | 550-600℃ | 1-2 小时 | 随炉冷却至 150℃后空冷 | 内应力降低 60%,硬度基本不变 |
◦ 案例:某企业用 SLM 打印的钛合金无人机支架,未热处理前,从 1 米高度跌落有 30% 概率开裂;去应力退火后,跌落开裂率降至 5% 以下。
1. 固溶处理:提升不锈钢的耐腐蚀性(不锈钢专属)
◦ 原理:将不锈钢加热到高温(1050-1150℃),让碳元素充分溶解到基体中,再快速水冷,形成均匀的奥氏体组织,提升耐腐蚀性;
◦ 适用场景:不锈钢零件用于化工、海洋等易腐蚀环境(如管道阀门、水下配件);
◦ 操作要点:加热时需用惰性气体保护(如氩气),避免不锈钢表面氧化;水冷速度要快(水温≤25℃),否则碳元素会析出,降低耐腐蚀性;
◦ 效果:固溶处理后的 316L 不锈钢,耐盐雾腐蚀能力提升 50%,在 3.5% 盐水中浸泡 1000 小时,腐蚀速率从 0.05mm / 年降至 0.025mm / 年。
1. 时效强化:提升钛合金的强度(钛合金专属)
◦ 原理:钛合金经固溶处理(920-960℃加热后水冷)后,再在低温(450-550℃)下保温,让合金元素(如铝、钒)析出细小的第二相,阻碍位错运动,从而提升强度;
◦ 适用场景:钛合金承重零件(如航空发动机支架、医疗植入物);
◦ 参数设置:TC4 钛合金先固溶(940℃×1 小时,水冷),再时效(500℃×4 小时,空冷),拉伸强度从 860MPa 提升至 950MPa,屈服强度从 795MPa 提升至 880MPa;
◦ 避坑点:时效温度不能太高(超过 600℃),否则第二相过度长大,反而导致强度下降。
1. 热等静压(HIP):消除内部孔隙,提升致密度(高端需求)
◦ 原理:将零件放入高压容器,在高温(钛合金 920-980℃,不锈钢 1100-1150℃)和高压(100-150MPa)下保温,让零件内部的微小孔隙(直径≤0.1mm)闭合,致密度从 95%-98% 提升至 99.8% 以上;
◦ 适用场景:航空航天关键零件(如涡轮叶片)、医疗植入物(如人工关节),要求零内部缺陷;
◦ 成本提醒:热等静压设备昂贵(单次处理成本约 500-1000 元 / 件),普通零件无需使用,优先选去应力退火。
1. 加热速度要慢:从室温升至目标温度,速度控制在 5-10℃/ 分钟(如钛合金从 25℃升至 700℃,需要 1.5-2 小时),避免零件因温差过大产生新的内应力;
2. 保温时间要足:保温时间按零件厚度计算(如 10mm 厚的零件,保温 2 小时;20mm 厚的零件,保温 4 小时),时间太短,内应力释放不彻底;
3. 冷却方式要对:去应力退火需 “缓冷”(随炉冷却),固溶处理需 “快冷”(水冷),冷却方式错了,不仅达不到效果,还可能导致零件变形(如不锈钢固溶后慢冷,会变软、易生锈)。
钛合金和不锈钢是金属 3D 打印最常用的材料,两者的后处理需求不同,按以下方案操作,能最大化提升性能:
1. 打磨方案:
◦ 粗磨:120 目砂轮片去除支撑残留;
◦ 细磨:240 目→400 目→600 目碳化硅砂纸,湿磨(蘸肥皂水),避免粉末飞扬;
◦ 精磨(医疗植入物):800 目→1200 目砂纸,最后用抛光轮抛光至 Ra0.8μm,提升生物相容性(光滑表面不易滋生细菌);
1. 热处理方案:
◦ 普通零件:去应力退火(700℃×2 小时,随炉冷却);
◦ 承重零件:固溶 + 时效(940℃×1 小时水冷 + 500℃×4 小时空冷);
◦ 高端零件:去应力退火 + 热等静压(950℃×3 小时,120MPa)。
1. 打磨方案:
◦ 粗磨:80 目砂轮片磨掉毛刺,角磨机转速 5000 转 / 分钟;
◦ 细磨:240 目→400 目砂纸干磨,再 600 目砂纸湿磨(蘸清水),防止生锈;
◦ 精磨(仪器外壳):800 目砂纸干磨,无需抛光,保留哑光质感;
1. 热处理方案:
◦ 普通零件:去应力退火(600℃×1.5 小时,随炉冷却);
◦ 腐蚀环境零件:去应力退火 + 固溶处理(600℃×1.5 小时随炉冷 + 1100℃×1 小时水冷);
◦ 避坑点:不锈钢别做时效处理,会导致硬度下降、耐腐蚀性变差。
1. 零件打印完直接打磨,不清理粉末:表面残留的金属粉末会导致打磨时 “打滑”,还会磨损砂纸,必须先用压缩空气吹掉粉末,再用酒精棉片擦干净;
2. 热处理时零件堆叠放置:零件之间接触会导致加热不均,出现局部应力未释放,必须将零件分开摆放(间距≥5mm),或用耐火材料隔开;
3. 钛合金零件用不锈钢的热处理参数:钛合金的去应力退火温度(650-700℃)比不锈钢(550-600℃)高,用不锈钢参数处理钛合金,内应力释放不彻底;
4. 过度打磨功能面:安装孔、密封面等关键部位,打磨后尺寸偏差不能超过 ±0.05mm,建议用卡尺实时测量,磨到接近设计尺寸时,换细砂纸轻磨,避免超差。
金属 3D 打印后处理不是 “可选步骤”,而是 “性能保障”—— 打磨解决 “表面问题”(外观、耐磨性),热处理解决 “内部问题”(内应力、强度),两者结合才能让零件达到最佳状态。
新手不用追求 “极致工艺”,先掌握基础的 “去应力退火 + 粗磨 + 细磨”,就能满足 80% 的使用需求;高端场景(如航空、医疗)再逐步尝试时效强化、热等静压、精磨抛光。记住:后处理的目的是 “让零件更适配需求”,不是 “越复杂越好”,科学操作才能既提升性能,又避免浪费时间和成本。
现在就按本文的方法,给你刚打印完的金属零件做一次 “打磨 + 热处理”,你会发现,原本粗糙易裂的零件,会变得光滑、结实,真正发挥金属 3D 打印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