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分享
“凌晨 3 点爬起来看打印,结果手办下半截掉在树脂槽里,外层还裹着黏糊糊的未固化树脂 —— 半罐树脂白浪费,3 小时等待全白费”,这是很多 SLA 新手的崩溃瞬间。
SLA 光固化打印看似简单,但 “分层、翘边、气泡” 等问题总让新手栽跟头,甚至怀疑自己 “是不是不适合玩 3D 打印”。其实这些失败都有固定解法,今天拆解新手最常遇到的 5 大问题,每个问题都讲清 “为什么会这样、具体怎么改”,附实测案例和参数表,帮你少走弯路、少浪费树脂。
先看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场景:
• 打印到一半,零件突然从平台上 “掉下来”,沉在树脂槽底部,表面粘满未固化树脂;
• 零件边缘向上翘,像 “碗一样卷起来”,严重时甚至顶到激光头;
• 零件表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气泡,打磨都磨不掉,质感像 “蜂窝煤”;
• 打印完零件表面发黏,用手一摸全是树脂,用力掰还会断;
• 零件取不下来,一扣就碎,甚至把离型膜也粘下来 —— 这些问题不是 “设备不行”,也不是 “你手笨”,只是没找对原因。
零件打印到中间层,突然从某一层断开,上层零件浮在树脂里,下层还粘在平台上;或打印完成后,用手轻轻一掰就分层,断面能看到明显的层间缝隙。
1. 单层曝光时间不足:激光扫过树脂时,没让树脂完全固化,层与层之间粘不牢(比如普通树脂单层曝光只设 8s,固化不彻底);
2. 层厚设置过厚:层厚超过 0.1mm,单层树脂太多,激光无法穿透到底部,层间结合力弱;
3. 树脂过期 / 变质:树脂开封后放太久(超过 3 个月),活性下降,固化强度变低。
1. 调整曝光时间:
◦ 普通光敏树脂:从默认 8s 调到 10-12s(每增加 2s 测试一次,直到层间不裂);
◦ 韧性 / 水洗树脂:需更长曝光(12-15s),因为这类树脂固化速度慢;
◦ 测试方法:打印 “曝光测试条”(网上可下载模型),若测试条能完整取下、不易断,说明曝光时间合适。
1. 降低层厚:新手统一设为 0.05mm(别贪快设 0.1mm),层越薄,层间结合越紧密,还能提升细节精度;
2. 检查树脂状态:若树脂颜色变黄、有沉淀,说明已变质,别再用(哪怕没过期),换新鲜树脂。
新手小 A 打印 10cm 手办,用普通树脂设单层曝光 8s、层厚 0.1mm,结果打印到第 50 层分层。调整为单层曝光 12s、层厚 0.05mm 后,手办完整打印,用手掰也不分层,断面看不到明显层纹。
零件边缘向上翘起,严重时会顶到激光头导致打印中断;或打印完成后,零件边缘与平台分离,中间还粘在平台上,形成 “翘边翘角”。
1. 平台没清洁干净:平台表面有残留树脂、油污,零件粘不牢;
2. 附着力不足:没涂专用附着力胶水,或胶水涂太少、涂不均匀;
3. 平台没找平:平台高低不平,部分区域树脂层太厚,零件粘合力弱。
1. 彻底清洁平台:
◦ 用酒精棉片反复擦拭平台表面(至少擦 3 遍),直到没有任何树脂残留;
◦ 若平台有顽固污渍,用细砂纸(1000#)轻轻打磨,再用酒精清洁(别用粗砂纸,会刮花平台)。
1. 涂附着力胶水:
◦ 选 SLA 专用胶水(如 Elegoo 的 Build Tak 胶水),均匀涂在平台中心及零件覆盖区域(别涂太多,薄薄一层即可,太厚会导致零件取不下来);
◦ 涂完后晾干 5 分钟,再倒入树脂打印(胶水没干会影响附着力)。
1. 精准找平平台:
◦ 手动调平:将打印平台降到最低,在平台和树脂槽之间放一张 A4 纸,转动调平螺丝,直到拉动纸张有轻微阻力(4 个角和中心都要测);
◦ 自动调平:若设备支持,调平后再手动测试一下(自动调平可能有误差),确保平台与树脂槽平行。
别用 “涂凡士林、喷发胶” 替代专用胶水,这些替代品要么附着力不够,要么残留难清理,新手老实用专用胶水最稳妥。
零件表面或内部有密密麻麻的小气泡,尤其是凹陷、缝隙处,打磨后也无法消除,严重影响外观(比如手办的面部有气泡,直接报废)。
1. 树脂搅拌太剧烈:倒树脂或搅拌时动作太快,带入大量空气,形成气泡;
2. 树脂没静置消泡:搅拌后直接倒入树脂槽,气泡没来得及浮上来;
3. 环境灰尘多:空气中的灰尘落入树脂槽,与气泡结合,形成 “灰尘气泡”。
1. 搅拌树脂要慢:
◦ 倒树脂时,沿着树脂槽边缘缓慢倒入(别直接倒在中心,避免溅起气泡);
◦ 若需要搅拌(如树脂有沉淀),用刮刀沿树脂槽壁缓慢搅拌,速度控制在 “10 秒一圈”,避免产生漩涡。
1. 静置消泡 30 分钟:
◦ 树脂倒入槽后,别马上打印,盖上树脂槽盖子(避免灰尘落入),静置 30 分钟;
◦ 若气泡还没消失,用干净的吸管轻轻吸掉表面的气泡(别戳到槽底),或用刮刀轻轻将气泡赶到边缘。
1. 做好环境防尘:
◦ 打印时在树脂槽上方盖一个透明防尘罩(网上可买,20 元左右);
◦ 别在风扇直吹、开窗通风的地方打印(会带入灰尘和气流,产生气泡),也别在刚打扫完卫生的房间打印(空气中灰尘多)。
新手小 B 之前打印手办,树脂倒完直接打,表面有 20 多个气泡;按 “慢倒 + 静置 30 分钟 + 盖防尘罩” 操作后,打印的手办表面光滑,仅 1 个小气泡(在不显眼的位置,打磨后可忽略)。
打印完成后,零件表面黏糊糊的,用手摸会粘手;或零件强度低,轻轻一掰就断,断面有未固化的树脂(呈半透明状)。
1. 底部曝光时间太短:底部几层是 “地基”,曝光不足会导致底部固化不彻底,进而影响整体强度;
2. 单层曝光时间不够:除了底部,中间层曝光不足也会导致固化不完全;
3. 后期固化缺失:SLA 打印的零件需要 “二次固化”,仅靠打印时的激光固化不够。
1. 设置足够的底部曝光时间:
◦ 普通树脂:底部曝光设 30s(别低于 20s),底部层数设 5-8 层(层数太少,地基不牢);
◦ 韧性树脂:底部曝光设 35-40s,因为韧性树脂固化难度更高。
1. 保证单层曝光时间:参考问题 1 的方法,用曝光测试条确定合适的单层曝光时间(普通树脂 10-12s,韧性树脂 12-15s)。
2. 做好后期二次固化:
◦ 设备:优先用 UV 固化箱(波长 405nm,与 SLA 树脂匹配),入门款 100-200 元;
◦ 时间:零件厚度≤5mm,固化 10 分钟;厚度 5-10mm,固化 20 分钟(别固化太久,会导致零件变脆);
◦ 替代方案:若没有固化箱,可放在阳光直射处暴晒 30 分钟(仅限晴天,阴天无效),但效果不如固化箱稳定。
二次固化前一定要先清洗零件(用 75% 酒精泡 5 分钟),否则表面残留的未固化树脂会粘在固化箱里,还会导致零件表面发黄。
打印完成后,零件粘在树脂槽底部(离型膜上),用力扣会导致零件断裂,或离型膜被撕下来(离型膜坏了需要更换,否则影响后续打印)。
1. 离型膜磨损老化:离型膜表面有划痕、透光不均匀,树脂容易粘在上面;
2. 平台高度过近:平台离离型膜太近,树脂层太薄,导致零件粘在离型膜上(而不是粘在平台上);
3. 底部曝光时间太长:底部曝光太久,树脂与离型膜粘得太牢。
1. 检查并更换离型膜:
◦ 判断方法:打开设备光源,看离型膜表面是否有划痕、发黑、透光不均(若有,说明膜已老化);
◦ 更换步骤:先清空树脂槽,用镊子轻轻撕下旧膜,用酒精清洁槽底,再将新膜(选 0.15mm 厚的 PET 离型膜)平铺在槽底,用刮板刮掉气泡,最后用胶带固定边缘(别让膜移位)。
1. 调整平台高度:
◦ 手动调平:调平后,将平台上升 1-2mm(别太高,否则树脂层太厚,影响精度);
◦ 测试方法:倒入少量树脂(刚好覆盖离型膜),启动打印,若平台下降后树脂能均匀覆盖平台,说明高度合适。
1. 缩短底部曝光时间:底部曝光时间从 30s 降到 25s(别低于 20s,否则影响平台附着力),测试 1-2 次,找到 “能粘住平台、又不粘离型膜” 的平衡点。
若零件已粘底,别硬扣 —— 倒入少量酒精浸泡 5 分钟,待树脂软化后,用塑料刮刀(别用金属刮刀,会刮坏离型膜)轻轻撬动零件边缘,慢慢取下。
为了让新手少走弯路,整理了 “入门普通树脂通用参数表”(适配 Elegoo、Anycubic 等主流入门设备),打印前直接填到切片软件里,再根据实际情况微调即可:
参数类型 | 通用设置值 | 调整建议(根据树脂类型) |
层厚 | 0.05mm | 精细零件(如手办面部)设 0.025mm,大件设 0.05mm |
底部曝光时间 | 30s | 韧性树脂设 35s,水洗树脂设 28s |
底部层数 | 6 层 | 所有树脂通用,别少于 5 层 |
单层曝光时间 | 10s | 韧性树脂设 12s,水洗树脂设 9s |
支撑密度 | 10% | 精细零件设 8%(避免支撑印在表面),大件设 12% |
支撑接触点大小 | 0.3mm | 所有树脂通用,别太大(否则支撑难拆除) |
1. 先测试再打印:打印大零件(如手办)前,先打印小样品(如 2cm 高的立方体),测试参数是否合适,避免浪费树脂;
2. 记录每次调整:准备一个 “参数本”,记录每次打印的树脂类型、参数、失败原因、解决方案,下次遇到相同问题能快速解决;
3. 别贪快、别省料:别为了快设厚层厚(>0.05mm),别为了省料用过期树脂,这些 “省” 的操作,最终会导致更多浪费。
SLA 光固化打印的失败,大多不是设备问题,而是参数和操作细节没做好。掌握这 5 个问题的解决方案,再套用通用参数表,你的打印成功率会从 60% 快速提升到 95%,再也不用凌晨守着打印却翻车。
如果需要,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《SLA 打印失败排查表》,包含 “问题现象→可能原因→排查步骤”,打印出来贴在设备旁,遇到问题时对照着查,比翻文章更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