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立创3D打印-高品质快速增材制造服务.

3D打印表面粗糙如砂纸? 从切片参数到抛光工具的全流程改善法

35 分享


打印完成的模型表面坑坑洼洼,摸起来像砂纸一样粗糙 —— 这是很多 3D 打印爱好者的共同困扰。无论是 FDM 的层纹间隙,还是光固化的支撑残留,都会让模型质感大打折扣。其实,表面粗糙并非无法解决,从切片参数优化到后处理抛光,每个环节都有改善空间。本文将带你走完 “打印前优化 + 打印中控制 + 打印后处理” 的全流程,让模型表面从 “砂纸级” 升级到 “镜面级”。


一、打印前:切片参数是表面质量的 “源头开关”


切片软件的参数设置,直接决定了模型表面的基础质感。哪怕用再好的打印机,参数设置不合理,表面也会粗糙不堪。


(一)层厚与线宽:控制表面 “基础颗粒度”


•层厚越小,表面越细腻:FDM 打印时,层厚从 0.2mm 降到 0.1mm,表面台阶感会减少 50%;降到 0.05mm,肉眼几乎看不出层纹(但打印时间会增加 2-3 倍)。建议普通模型用 0.1-0.15mm 层厚,精细模型用 0.05-0.1mm。


•线宽匹配喷嘴直径:喷嘴直径 0.4mm 时,线宽设为 0.4-0.45mm(比喷嘴略大),能让材料充分覆盖前一层的边缘,减少缝隙。若线宽太小(如 0.3mm),会出现 “漏打” 导致的凹坑;太大(如 0.5mm)则会挤出过量,形成凸起。


(二)填充与速度:避免表面 “凹陷与凸起”


•填充密度影响表面平整度:填充密度低于 15% 时,表面可能因内部支撑不足而凹陷。打印外观件时,填充密度建议 20%-30%,重点区域(如外壳表面)可局部设为 100% 实心。


•降低打印速度:速度超过 80mm/s 时,喷头可能因惯性抖动导致挤出不均匀。表面要求高的模型,速度控制在 40-60mm/s,外层速度比内层再慢 10%-20%(如内层 60mm/s,外层 50mm/s),让材料有更充分的时间铺展。


(三)回抽参数:消除 “拉丝与飞边”


FDM 打印时,喷头移动到新位置前若不回抽,会有多余材料渗出,在表面形成拉丝或飞边。优化设置:


•回抽距离:PLA 设 2-3mm,ABS 设 3-4mm(根据喷头与耗材的匹配度调整)。


•回抽速度:40-60mm/s,速度太快可能导致耗材断裂,太慢则回抽不彻底。


•启用 “Z 轴提升”:在回抽的同时,让喷头向上抬起 0.4-0.6mm,减少与模型表面的摩擦。


二、打印中:环境与操作控制 “细节决定成败”


(一)温度与冷却:让材料 “平稳凝固”


•喷头温度:PLA 用 190-210℃,ABS 用 230-250℃。温度过高会导致材料 “流淌”,表面出现疙瘩;温度过低则材料挤出不畅,形成粗糙的 “锯齿边”。可通过打印 “温度测试塔” 找到最佳温度(测试塔每层温度不同,观察哪层表面最光滑)。


•热床温度:PLA 设 50-60℃,ABS 设 90-110℃,确保首层平整粘结,减少因底部不平导致的连锁粗糙。


•冷却风扇:PLA 打印时风扇开 100%,快速冷却定型;ABS 则开 30%-50%,避免急冷导致的表面开裂。风扇要正对喷头下方的打印层,确保冷却均匀。


(二)材料预处理:去除 “隐形干扰”


•干燥处理:吸潮的 PLA、PETG 会因水分蒸发产生气泡,表面出现针孔。使用前用烘干机(PLA 40℃、PETG 60℃)烘 4-6 小时,或用密封袋加干燥剂存放。


•耗材校准:直径不均匀的耗材(误差超过 0.1mm)会导致挤出量波动,表面出现粗细不均。打印前用卡尺测量耗材直径,在切片软件中输入实际值(默认 1.75mm 或 3mm)。


三、打印后:从 “粗磨到精抛” 的表面升级


(一)FDM模型后处理:三步打磨法


1.粗磨去瑕疵:用 120-240 目砂纸打磨,重点去除明显的层纹、拉丝和支撑残留。打磨时顺着层纹方向(纵向或横向),用力均匀,避免局部磨过头导致变形。若模型有棱角,可用砂纸包裹筷子等工具打磨边角,防止磨圆。


2.细磨增光滑:换用 400-800 目砂纸,交叉方向打磨(如之前纵向,现在横向),消除粗磨留下的划痕。可蘸水打磨(水砂纸),既减少粉尘,又能让砂纸更贴合表面,打磨更均匀。


3.精抛显光泽:用 1000-2000 目砂纸轻磨,或用海绵砂纸(弹性好,适合曲面)处理细节。最后用棉布蘸取牙膏或专用抛光膏,快速擦拭表面 5-10 分钟,能让表面形成轻微反光。


(二)光固化模型后处理:聚焦 “支撑痕修复”


光固化模型表面本身较细腻,但支撑去除后会留下小点状痕迹:


•先用 300 目砂纸轻磨支撑点,再换 600-1000 目砂纸打磨,去除痕迹。


•对细小缝隙或凹陷,可用 “补土”(如原子灰)填补,干燥后再打磨平整。


•最后用酒精棉片擦拭表面,去除打磨粉尘,再喷一层光油,提升光泽度和质感。


(三)进阶技巧:化学与物理抛光


•ABS 丙酮蒸汽抛光:将 ABS 模型悬挂在盛有少量丙酮的密闭容器中(模型不接触液体),丙酮蒸汽会溶解表面材料,10-15 分钟后取出,表面会变得光滑如镜(注意:丙酮有毒,需在通风处操作)。


•PLA 专用抛光液:将模型浸泡在 PLA 抛光液中 30 秒 - 2 分钟(根据浓度调整),取出晾干后,表面会形成光滑涂层,适合复杂结构无法打磨的部位。


四、避坑指南:这些错误会让表面更粗糙


1.忽略模型朝向:将需要光滑的表面朝下打印(紧贴平台),利用平台的平整度提升表面质量。例如打印手机壳,将外表面朝下,能减少 80% 的后期打磨工作量。


2.砂纸目数跳级太大:从 120 目直接跳到 800 目,粗砂纸的划痕无法被细砂纸消除,需按 240→400→600 的顺序逐步升级。


3.光固化未完全固化:树脂模型表面发粘会显得粗糙,打印后需在紫外灯下二次固化 5-10 分钟,确保表面完全硬化后再打磨。


4.FDM喷头离平台过远:首层与平台间隙太大,会导致表面凹凸不平,打印前用 “纸片测试法” 校准喷头高度(抽动纸片有轻微阻力)。


3D打印表面粗糙的改善,核心是 “打印时减少瑕疵 + 打印后消除瑕疵” 的组合拳。通过 0.1mm 薄层厚、50mm/s 低速打印等参数设置,能让表面基础质感提升 60%;再经 120 目→800 目→抛光膏的三步处理,即使是 FDM 模型也能达到接近光固化的细腻度。记住,耐心是关键 —— 花 1 小时优化参数 + 2 小时打磨,就能让模型从 “废品” 变 “精品”,这种成就感绝对值得!如果你的模型还在被粗糙表面困扰,不妨按这套方法试试,效果会超出预期。


注意:此留言仅作为与客户日常交流之用,回复不是很及时,急切问题请联系我司工作人员处理!
0 / 500
共 0 条
  • 1

推荐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