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 分享
金属 3D 打印新手常遇到 “莫名开裂”:钛合金粉末打印的零件,层间像被掰开过一样;铝合金粉末打印时,喷嘴不断喷出气泡,最后零件布满孔洞 —— 这些问题 90% 源于 “粉末没预处理”:金属粉末像 “海绵”,暴露在空气中 24 小时就吸潮,打印时水分受热变成蒸汽,撑裂零件;同时易氧化的粉末(如钛合金)会和空气反应,形成脆化层,导致强度骤降。
预处理的核心就是 “先除水、再防氧化”:粉末烘干像 “给零食抽真空防潮”,去掉吸附的水分;惰性保护像 “给金属穿防氧化衣”,隔绝空气避免反应。本文分两步讲清操作,分材质给参数,附预处理前后的打印数据对比,帮你把成功率从 60% 提至 95%。
别觉得 “跳过预处理能省时间”,未处理的粉末会带来连锁问题,浪费的材料和时间更多:
1. 零件开裂报废:粉末中的水分在打印时(激光温度超 200℃)变成蒸汽,在零件内部形成气泡,冷却后气泡收缩,直接撑裂层间,某用户用未烘干的钛合金粉末打印零件,报废率达 80%,500g 粉末(值 400 元)全浪费;
2. 喷嘴堵塞停机:潮湿粉末易结块,打印时结块的粉末卡在喷嘴,清理一次要 1-2 小时,还可能刮伤喷嘴(换一个要 300 + 元);
3. 强度骤降不达标:易氧化的粉末(如钛合金、铝合金)接触空气后,表面形成氧化层,打印后零件拉伸强度下降 30%,比如未保护的铝合金粉末,打印零件承重仅 20kg,预处理后能扛 35kg。
烘干的核心是 “低温慢烘,彻底除水不结块”,不同金属粉末的吸潮性和耐热性不同,参数要精准匹配,推荐用真空干燥箱(比普通烤箱好,能避免粉末氧化)。
粉末类型 | 烘干温度 | 烘干时间 | 真空度 | 核心原因 | 避坑点 |
钛合金(TC4) | 80-100℃ | 4-6 小时 | -0.095MPa | 吸潮性强(24 小时吸水率 0.3%),温度太高易氧化 | 别超 100℃,否则粉末表面变灰(氧化),强度降 20% |
不锈钢(316L) | 60-80℃ | 2-3 小时 | -0.09MPa | 吸潮性中等(24 小时吸水率 0.1%),耐热性较好 | 低于 60℃烘不透,高于 80℃易结块(粉末粘成小疙瘩) |
铝合金(AlSi10Mg) | 50-60℃ | 1.5-2 小时 | -0.09MPa | 吸潮性强但耐热性差(超 70℃易软化) | 必须严格控温,超 60℃粉末会粘在干燥箱内壁,无法使用 |
1. 装粉准备:把粉末倒入干燥盘(铺 1-2cm 厚,别堆太厚,否则中间烘不透),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层;
2. 设置参数:按对应粉末的温度、真空度设置(比如钛合金设 80℃、-0.095MPa),关闭箱门,先抽真空,再开加热(避免先加热导致粉末表面水分蒸发后,内部水分难出来);
3. 烘干监控:烘干过程中观察粉末状态,若出现结块或变色,立即降温停机(比如不锈钢粉末结块,可能是温度太高,下次降 5℃);
4. 冷却保存:烘干结束后,别马上开箱!先通惰性气体(氩气 / 氮气)破真空,待温度降至室温(约 1-2 小时),再取出粉末,立即装入密封袋(或惰性气体容器),避免二次吸潮。
若预算有限,可用 “普通烤箱 + 密封袋” 临时替代,但仅限不锈钢粉末(耐氧化):
• 温度设 60℃,时间 3 小时,烤箱门留 1mm 缝隙(让水蒸气排出);
• 烘干后立即放入装了干燥剂(硅胶干燥剂)的密封袋,挤出空气密封,24 小时内必须用完,否则会再次吸潮。
惰性保护针对 “钛合金、铝合金” 这类易氧化粉末,核心是用 “氩气 / 氮气” 隔绝空气,避免粉末在烘干后、打印前及打印过程中氧化,不锈钢粉末可省略(耐氧化)。
• 设备:惰性气体密封罐(网上售价 100-200 元,容量 5L/10L)或手套箱;
• 操作步骤:
① 烘干后的粉末冷却至室温,打开真空干燥箱前,先向箱内充氩气(纯度≥99.99%),直到压力恢复常压;
② 快速将粉末倒入密封罐,拧上盖子,打开罐上的 “进气阀”,充入氩气(持续 10 秒,排出罐内空气),再关闭阀门,确保罐内是氩气环境;
③ 打印前取粉时,在手套箱内操作(或快速倒出所需粉末,立即盖紧密封罐),避免粉末暴露在空气中超过 10 分钟(暴露时间越长,氧化越严重)。
• 设备:带惰性气体循环系统的 SLM 打印机(必备,否则钛合金 / 铝合金粉末打印必氧化);
• 操作步骤:
① 打印前,向打印机成型舱内充氩气,直到氧含量≤0.1%(用打印机自带的氧含量检测仪查看,超 0.1% 会氧化);
② 打印过程中,保持成型舱内氩气循环(流速 5-10L/min),实时监控氧含量,若氧含量上升(比如密封不好),立即暂停打印,补充氩气;
③ 打印结束后,待零件冷却至 100℃以下,再打开成型舱,避免高温零件接触空气快速氧化(零件表面会变黑,强度降 15%)。
• 优先选氩气(纯度 99.99%):密度比空气大,能更好地覆盖粉末表面,防氧化效果比氮气好 30%,适合钛合金这类高敏感粉末;
• 次选氮气(纯度 99.99%):成本比氩气低 50%,适合铝合金粉末(氧化敏感性略低于钛合金),但要确保氧含量≤0.05%。
某 3D 打印工作室做过 100 组对比实验,预处理与否的差异非常明显,核心数据如下:
对比项 | 未预处理 | 预处理后(烘干 + 惰性保护) | 提升效果 |
打印成功率 | 60%(40 组报废) | 95%(5 组报废) | 成功率提升 35% |
零件开裂率 | 35%(35 组零件层间开裂) | 5%(5 组零件微小裂纹) | 开裂率降低 30% |
钛合金零件拉伸强度 | 750MPa | 980MPa(接近粉末原始强度) | 强度提升 31% |
铝合金零件表面质量 | 表面发黑(氧化),有气泡 | 表面银白(无氧化),无气泡 | 表面合格率从 40% 提至 98% |
案例:该工作室用未预处理的钛合金粉末打印 10 件医疗植入体样品,6 件开裂、3 件表面氧化,仅 1 件合格;按本文方法预处理后,10 件样品全部合格,拉伸强度达标,后续批量生产时废品率稳定在 5% 以下。
1. 烘干温度太高:粉末氧化 / 结块
某用户烘干钛合金粉末时设 120℃,结果粉末表面变灰,打印零件拉伸强度从 900MPa 降至 650MPa,只能报废 —— 严格按材质温度上限操作,钛合金别超 100℃,铝合金别超 60℃。
2. 惰性气体纯度不够:防氧化白做
用 99% 纯度的氩气保护钛合金粉末,打印后零件表面还是发黑,检测发现氧含量 0.3%(超标)—— 必须用 99.99% 以上纯度的氩气,低纯度气体里的氧气会继续氧化粉末。
3. 烘干后不冷却直接装袋:二次吸潮
烘干后的不锈钢粉末(温度 80℃)直接倒入密封袋,冷却后袋内出现水珠(水蒸气液化),粉末再次吸潮 —— 必须冷却至室温再装袋,避免温差导致水蒸气凝结。
钛合 80 烘 4 时,氩气保护别延迟;
不锈钢 60 烘 2h,冷却装袋要及时;
铝粉 50 别超温,惰性循环打印稳。
1. 不是所有粉末都要惰性保护:不锈钢粉末耐氧化,烘干后密封好即可,不用额外充惰性气体,省成本;
2. 预处理后别放太久:烘干 + 惰性保护的粉末,建议 72 小时内用完,放太久仍会缓慢吸潮(尤其是密封不严时);
3. 小批量试用先验证:首次预处理某品牌粉末,先烘 100g,打印小零件(如 1cm×1cm×1cm 方块),看是否开裂、强度是否达标,再批量处理。
预处理不是 “额外步骤”,而是金属 3D 打印的 “必做工序”—— 花 2-6 小时预处理,能让打印成功率从 60% 提至 95%,避免材料浪费和设备损坏,长期看反而更高效、更省钱。